对第六条经文的解说
32.6.晋文公攻原,裹十日粮,遂与大夫期十日。至原十日而原不下,击金而退,罢兵而去。士有从原中出者,曰:“原三日即下矣2。”群臣左右谏曰:“夫原之食竭力尽矣,君姑待之。”公曰:“吾与士期十日,不去,是亡吾信也。得原失信,吾不为也。”遂罢兵而去。原人闻曰:“有君如彼其信也,可无归乎?”乃降公。卫人闻曰:“有君如彼其信也,可无从乎?”乃降公。孔子闻而记之曰:“攻原得卫者,信也。”
击金:指敲锣,古代打仗时退兵的信号。2下:降服。
晋文公攻打原邑,携带了十天的粮食,于是就和士大夫们约定攻打原邑的日期为十天。来到原邑后十天了而原邑还没有被攻下来,晋文公便敲锣让士兵们退下来,停止战斗收兵离去了。原邑的士兵有从城中逃出来的,说:“原邑再过三天就要投降了。”大臣们以及旁边的亲信都规劝晋文公说:“原城内已经粮食耗尽、兵力衰竭了,君主姑且再等它一下吧。”晋文公说:“我和战士们约定的攻打日期是十天,如果现在不离开原邑,这就失掉了我的信用。得到了原邑而失掉了信用,我是不干的。”于是就收兵离开了原邑。原城里的人听到后说:“现在有了像这样守信用的国君,可以不归附吗?”于是就投降了晋文公。卫国人听到后说:“现在有了像这样守信用的国君,可以不顺从吗?”于是就投降了晋文公。孔子听说后记录这件事说:“攻打原邑而得到卫国的原因,是守信用啊。”
32.6.2文公问箕郑曰:“救饿奈何?”对曰:“信。”公曰:“安信?”曰:“信名。信名,则群臣守职,善恶不逾,百事不怠;信事,则不失天时,百姓不逾;信义,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。”
“信名”之下当有“信义信事”四字。
晋文公问箕郑说:“救济饥荒该怎么办?”箕郑回答说:“要讲信用。”晋文公说:“在哪些方面讲信用呢?”箕郑说:“在名分等方面讲信用。在名分方面讲信用,那么群臣就会忠守自己的职责,各人政绩的好坏就不会超越各自的职责范围而便于考察,所以各种事情不会被怠慢;在做事方面讲信用,那么人们就不会违背天时,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干好本职工作;在道义方面讲信用,那么亲近的人就会努力实行道义而远方的人就会归附他了。”
32.6.3吴起出,遇故人而止之食。故人曰:“诺,今返而御。”吴子曰:“待公而食。”故人至暮不来,起不食待之。明日早,令人求故人。故人来,方与之食。